從2000年開始
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起
中國北斗系統的發射任務
20年間
59顆北斗衛星
以百分之百的發射成功率
被送入太空
完成北斗組網
北斗衛星的發射歷史
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成長史
北斗系統,是中國自主建設、自主可控、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,它按照三種軌道架構實現全球定位導航。
由于三種軌道都是中高軌道,而當時在中國只有西昌發射場具備發射中高軌衛星的能力,因此,西昌與北斗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如何才能將59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到預定軌道?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時間緊、任務多。
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,原來平均每年只發射2-3顆衛星,北斗工程啟動后,任務一下增多了兩倍,這對發射場所有工作系統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。
發射塔架是保障發射最基礎、最重要的設備,火箭不僅在塔架上完成吊裝合體,加注燃料,最后也是在塔架上一飛沖天。
圖:尚猛在維護塔架齒輪
34歲的尚猛擔任塔架系統維護工作,接到北斗衛星密集發射的任務后,尚猛需要在盡量少的時間內,保證工作準確無誤。
火箭型號不同,塔架就必須迅速完成狀態轉化,以適應不同的發射需求。為了檢查火箭的擺桿,尚猛他們要像蜘蛛人一樣,一節一節地檢查,確保塔架完好。
一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后,尚猛他們還必須要第一時間趕到塔架,仔細檢查火箭點火時產生的巨大沖力和超高溫度有沒有損壞塔架,迅速更換松懈的螺絲和彎曲的鋼梁。這是一項細致和謹慎的工作,決定著下一發任務是否順利。
在北斗衛星密集發射期間,有很多像尚猛這樣的西昌航天人在默默奉獻著,用螺絲釘精神支撐著發射任務的高速運轉。
2011年7月27日5時整,第9顆北斗導航衛星即將發射。在距離發射窗口僅剩1小時的時候,場區強雷暴天氣加劇。
由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承擔著搶占頻道和頻率資源的重任,不到最后關頭都不能輕易放棄發射。盡管壓力很大,氣象部門負責人江曉華仍在想辦法,尋求可能性。
5時30分,已經到了發射窗口時間,指揮部要求氣象系統拿出5點35分至45分之間的最后會商結果,是否還有機會發射。在最后一次預測中,氣象團隊觀察到了一個發射機會:在兩個雷暴之間有一個十分鐘的空隙。
但是這個時間太短暫了,江曉華甚至不敢下定決心往上報。
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高級工程師 江曉華:
很糾結,確實很糾結,我一直是下不了決心,天氣一直都是這么危險的,我說我們再拖幾分鐘,最后實際匯報的時候是在5:34去匯報。
指揮部在詳細聽取氣象部門的匯報和測算后,下達十分鐘程序口令。
5時44分28秒,長征三號甲火箭噴出烈焰,鉆入稠密的云層之中。就在發射完一分鐘之后,預測的雷暴如期而至,而此次發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。
從2017年11月開始,北斗三號工程啟動,兩年的時間內,30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入了更加高密度的發射期,這不僅要求每個崗位的準確高效,也對發射場整體系統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2018年10月31日下午,發射場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常規推進劑的加注。按照計劃,這顆衛星將于11月1日進入太空,執行北斗三號任務。
16時29分,常規推進劑已加注大半,還需半個小時就全部加注完畢。指揮員、操作手都在專心致志地關注著加注情況。突然,一陣不尋常的晃動,讓加注人員心生警覺。
突如其來的震動讓加注人員有些害怕擔心,但他們很快就鎮靜了下來,因為在平常的演練中,他們都有過對類似緊急情況的應對流程。
圖:王甲在觀察數據
加注指揮員王甲觀察屏幕上相關數據,迅速命令各號手檢查各崗位的設備運行狀態、及時匯報。加注操作手也穩定好情緒,安心等待指揮員的命令。
十幾秒后,震感減弱,兩位加注操作手沒有絲毫猶豫,第一時間沖向管路和洞庫,仔細檢查管路接口和儲罐。
事后才得知,10月31日16時29分,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發生5.1級地震,而正在加注的2號塔架離震中僅50千米。
2020年6月23日,更換完設備的最后一顆北斗衛星在西昌發射成功,北斗三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。
高密度發射能力的突破
讓西昌發射場躋身于世界一流發射場
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每一個人
勇敢擔當 迎難而上
20年間
箭無虛發
以百分之百的發射成功率
完成組建出中國人自己的導航系統
守護國家 服務人民
? 2019 深圳市阿瑞仕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09056703號-4
0755-8355 9055 服務熱線